意见箱
“替河山装成锦绣,把国土绘成丹青”,这是共和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寄语林业人的责任与担当。
70年播绿不辍,国土渐成丹青。
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到9%,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2%,再到如今的22.96%,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印证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增长。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森林面积增长1.05亿公顷,森林蓄积量增加85亿立方米,人工林面积达11.8亿亩,居世界首位。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,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“双增长”,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。
1978年,党中央、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,作出了在西北、华北、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,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与改革开放同步启动实施。
40年来,三北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.3万公顷,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.05%提高到2018年的13.57%,活立木蓄积量由7.2亿立方米提高到33.3亿立方米。2018年,三北工程被授予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。
以三北工程为开端,我国先后实施长江等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、天然林保护、退耕还林还草、京津风沙源和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,林草植被迅速恢复,生态环境显著改善。天保工程实施以来,天然林增加了0.9亿亩,29.66亿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。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4.9亿亩,改变了过去越垦越穷、越穷越垦的生产方式。京津风沙源工程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。
2018年,我国国土绿化完成造林1.06亿亩、森林抚育1.28亿亩,分别为年度任务的105%和106.5%。
在扩大国土绿化规模的同时,我国大力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,森林质量稳步提升。
2009年以来,全国累计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0.5亿亩,扭转了森林经营严重滞后、重造轻管、重采轻育、重量轻质的局面。10年来,全国森林蓄积量增长26.1亿立方米,增长了20%。
2004年,原国家林业局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,推动加快城乡造林绿化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,为城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生态支撑。
以创建森林城市、绿化模范城市等为载体,各级各部门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,着力改善人居环境。15年来,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从无到有、从少到多,为地方党委政府关心林业、发展林业提供了有力抓手,为社会各界支持林业、参与林业提供了有效平台。目前,全国有近400个城市开展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,其中166个城市获得“国家森林城市”称号。全国有19个省份开展了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,建成了一大批森林县城、森林小镇和森林村庄示范。
2016年,林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森林城市,在珠三角、京津冀、长三角、长株潭、中原、关中-天水等区域建成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。到2018年10月,珠三角9市已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。日前,浙江省金义都市区森林城市群被列入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试点。
数据显示,每个创森城市年均新增造林面积20万亩以上,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,有力地推进了森林资源增长和国土绿化进程。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6.14%提高到目前的38.62%。各地积极开展乡村绿化美化,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。全国乡村绿化覆盖率达20%,一大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正在逐步建成。
自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以来,全国适龄公民累计164.3亿人次参加,义务植树742亿株(含折算株数),推动国土绿化取得巨大成就。义务植树不仅实现了大地植绿,还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绿色的种子,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、强化生态保护意识、形成文明风尚发挥了极大作用。
按照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测算,我国森林覆盖率需达到26%,每年须完成造林任务1亿亩以上。林草系统将围绕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,继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,在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、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同时,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宜林地多的优势,大幅增加林草资源总量。持续开展森林抚育经营,加大低质低效林改造、退化林修复,着力提升林草资源生态功能。不断加大林草惠民力度。加快推进乡村绿化和城市绿化,到2020年建成2万个国家森林乡村、森林人家,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%,建成200个国家森林城市。(中国绿色时报9月17日报道 记者 王钰 )